综合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百科

集安鸭绿江大桥简介与历史《集安鸭绿江图片大全》

今天给各位分享集安鸭绿江图片大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集安鸭绿江大桥简介与历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丹东鸭绿江风景区的的景观和看点?

丹东鸭绿江风景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丹东市境内,东起浑江口,西至大东港,全长210公里。(含朝鲜水面),保护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鸭绿江因为水的颜色而得名,那碧绿的江水,犹如雄鸭脖颈的莹绿,先人们便称其为鸭绿江,沿袭至今,在早以前,鸭绿江的古称为马訾水。鸭绿江古称坝水,汉称为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因其水色青绿、恰如鸭头而得名。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流经丹东市约300公里。此段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

第一座建于1909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出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点。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冬暖夏凉,山青水秀,一览中朝两国风光而独具特色。

鸭绿江风景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与朝鲜碧潼、清水、义州、新义州隔江相望,江水蜿蜒舒缓,两岸峭壁嶙峋,林木郁郁葱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古代城堡遗址,明代万里长城遗址、近代战争遗迹,现代桥梁和大型水利工程,组成丰富的人文景观,风景区分为六大景区,即江口、大桥、虎山、太平湾、水丰、绿江景区。

鸭绿江上目前有几座大桥?分别叫什么名字

长惠大桥(中朝长惠国际大桥),连接东北长白县与朝鲜惠山市,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鸭绿江之上。是中朝边界鸭绿江上游第一桥。最早由日本人于1936年在此修建一座混凝土桥墩,落叶松桥墚桥面的跨江大桥。1943年被洪水冲毁,修复后于1950年又被美军飞机炸毁,停战后修复,1964年再度被洪水冲毁。自此,两岸的通行贸易运输靠木船摆渡。1985年,中朝双方协议各自承担一半的设计修建任务。中方由国家投资124万元修筑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大桥全长148米,宽9米,于当年10月23日建成通车。

临江鸭绿江大桥,位于吉林省临江市区内,建于1935年,1950年8月份,美军出动数十架飞机侵入临江上空,向鸭绿江大桥和附近的临江火车站狂轰滥炸,大桥靠近朝鲜的一端被炸毁,1955年5月,中朝双方重新将友谊之桥修复畅通。桥长600余米,宽10余米,高20米。

集安鸭绿江大桥,是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东15公里,于1937年始建,1939年7月31日竣工,当年9月1日通车桥长589.23米。1950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最先秘密入朝。一军、十六军等42万志愿军从集安口岸入朝作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丹东鸭绿江大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区内,大桥其实有两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桥于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的日本朝鲜总督府铁081602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第二座桥始建丹东鸭绿江大桥于1937年4月,1943年启用,距第一座桥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经美国飞机多次轰炸,第一座桥毁为废桥,只剩下半截,朝鲜一侧只留下光秃秃的几个桥墩。

丹东新鸭绿江大桥(在建),奠基开工仪式2011年3月在中国丹东举行,按照计划,桥梁建设三年竣工,价值18亿人民币。中方全部负责建设资金来源。

吉林边城行|集安,鸭绿江畔的东北小江南

离开临江,来到此次吉林边境线之旅的最后一站,集安。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历来便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集安市境内由于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抵御北来寒风,使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沿鸭绿江溯源而来,造就了集安湿润温和的气候,因此集安也有“东北小江南”的响亮称号。

以鸭绿江为界,集安市与朝鲜慈江道满浦市隔江相望,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横亘于碧波之上,把我国的梅集铁路与朝鲜铁路连接贯通,被誉为“世界最短国际列车铁路线”。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于1939年建成,抗美援朝期间,大桥是志愿军渡江和后勤供应的大动脉,共有42万志愿军和17.2万随军担架队员以及15万车的物资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往前线,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的凯旋门也设在此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大桥的桥头建有一座国内罕见的四层碉堡,是日寇占领东三省期间为守卫大桥修建的桥头堡,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用它做防空火力点,打击对大桥狂轰滥炸的美国飞机。现在,集安作为对朝三大铁路口岸之一,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在对朝鲜的贸易往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距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不远处是新建成的集安公路口岸边境国门,这是目前东北地区整体跨度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边境国门,被誉为“东北第一国门”。沿江边步道行走不远,见白色的集安公路口岸边境国门耸立在江边,站在口岸大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朝鲜满浦市的建筑和自然风光。在这里可以领略到鸭绿江两岸的秀美景色、中朝边境的异域风情,更多的则是国门的庄严神圣。口岸国门下的中朝集安—满浦界河公路大桥横跨在鸭绿江上,桥的另一边就是朝鲜满浦市。中朝集安—满浦界河公路大桥与其他界河桥梁不同的是,它是鸭绿江上唯一一座由朝方出资出力修建的公路桥,因此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要说集安的风景区,除了鸭绿江畔的国门景区外,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应该是必去的景点之一了。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畔,长白山南麓的老岭山脉,其中五座山峰最为壮观,公园也因此而得名。因为行程的原因,到达五女峰时天色已不早,沿着森林中的道路前行,放眼四周草木丰盛,满目苍翠;山间路畔溪流清澈见底,又闻水声轰鸣,却是一道瀑布飞泻而下。行不多时忽见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矮屋,屋前有石碾,询问之下得知原来是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密营。所谓密营,就是抗联战士在深山里选择地势险峻、林木茂盛的地方修建的秘密营地,特点是小型分散、隐蔽性强。密营是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进行山林地区抗日游击战的重要依托,在东北抗联斗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集安的时间很短暂,不过在离开前还是挤出了一点时间去看了看当地朋友强烈推荐的高句丽长寿王陵。长寿王陵位于集安市东北的龙山脚下,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距今1500余年,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石结构陵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陵墓是用1100多块精琢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的方坛阶梯石室墓,巨大石条中间填充河卵石构筑,为抵消自身重量产生向外的张力,墓基环周有11块重10余吨的巨石倚护。王陵东北侧有陪坟多座,西南200米有祭祀遗址。长寿王陵设计完美,石造工艺精细考究,堪称高句丽积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

距长寿王陵不远的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王碑由角砾凝灰岩粗制而成,略成方柱形,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为保护“好太王碑”专门修建的室内禁止拍照,所以只能在外面拍,好在墙面是玻璃的。

鸭绿江大桥介绍?

鸭绿江大桥,指的是连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桥梁,长589.23米,横跨中朝界河鸭绿江,故名鸭绿江大桥。连接中国与朝鲜的鸭绿江大桥有五座分别为:长惠大桥、临江鸭绿江大桥、集安鸭绿江大桥、丹东鸭绿江一桥、丹东鸭绿江二桥梁等。

丹东鸭绿江大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是横跨中朝两国的国境桥。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铭记着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现在,我们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桥梁铁架上的众多弹痕和残留的弹孔。

桥梁组成

连接中国与朝鲜的鸭绿江大桥有五座分别为:

长惠大桥

长惠大桥(中朝长惠国际大桥),连接东北长白县与惠山市,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鸭绿江之上。是中朝边界鸭绿江上游第一桥。最早由日本人于1936年在此修建一座混凝土桥墩,落叶松桥墚桥面的跨江大桥。1943年被洪水冲毁,修复后于1950年又被美军飞机炸毁,停战后修复,1964年再度被洪水冲毁。自此,两岸的通行贸易运输靠木船摆渡。

临江鸭绿江大桥

临江鸭绿江大桥位于临江市区内,是横跨中朝两国的国境桥。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铭刻着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当年,我志愿军35万人马就是从这座桥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这座大桥始建于1935年。1950年8月份,美军出动数十架次飞机侵入临江上空,向鸭绿江大桥和附近的临江火车站狂轰滥炸,大桥靠近朝鲜的一端被炸毁,1955年5月,中朝双方重新将友谊之桥修复畅通。我们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桥梁铁架上的众多弹痕和残留的弹孔。1950年8月11日,当4架敌机向停在临江火车站一列装满作战物资的机车扫射轰炸时,临江火车司机徐国臣,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机车驾驶室,将军列向等避洞开去,敌机立即跟踪追炸,向列车头狂扫不止,徐国臣驾驶机车的四个手指头被打掉,鲜血直流,但仍坚持将列车开进了山洞,保住了机车。1951年,徐国臣被评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徐国臣舍身救列车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热潮。来到桥上,人们凭吊英灵,缅怀先烈,企盼世界永远和平,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志愿军铁流滚滚,雄师劲旅的雄姿和风采。

集安鸭绿江大桥

集安鸭绿江大桥,旧桥位于丹东市。它是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东15公里,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个桥孔。以第11桥墩中心接轨线划为中朝两方各自维修分界线,其中中方324.23米,朝方265米。鸭绿江大桥全长九百四十六点二米,其中中方桥长五百六十九点九米。

丹东鸭绿江大桥

丹东鸭绿江大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大桥其实有两座,相隔不足百米。

第一座桥为大桥,毁为废桥,只剩下半截,朝鲜一侧只留下光秃秃的几个桥墩。1950年11月—1951年2月,经美国飞机多次轰炸。

第二座桥,即鸭绿江大桥还在使用中,是联系中朝两国的纽带。于1937年开工建设,1943年交付使用。大桥上行铁路,下行公路。当时公路桥面铺设木板,一九七七年换铺水泥板后就再没有修过。多年没有大修过的鸭绿江大桥钢梁已锈蚀斑斑,路面破损多达三百余处,有的桥面板移位、断裂,致使大桥承重能力减弱。

丹东大桥桥面大修工程投资二百多万元人民币,由沈阳铁路局投资,沈阳铁路局丹东工务段承建。工程每周四四时至周日二十三时闭关昼夜施工,其余时间正常通关。这一工程将于2014年十月下旬完工。这次修整后,大桥桥面的承重能力将由原来的十吨提升至二十吨。在大桥维修的时候,周一至周三只允许旅游和贸易车辆往来,而周四至周日封闭公路路段,铁路运输正常不变。

随着大桥的竣工和朝鲜旅游的恢复,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丹东市政府和丹东边检站报请公安部批准,允许游客步行上桥进入朝鲜境内。公安部批复:允许徒步过桥旅游,但必须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和大桥安全。同时规定:游客不准在桥上拍照留影,只准并排排队行走。

根据丹东官方此前透露的信息,新鸭绿江大桥口岸商贸物流区国门大厦和旅检大楼2014年8月15日封顶,整个口岸区会在2014年10月30日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然而,《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没有看到朝方任何动工迹象,甚至连地基都没有开挖。英国《泰晤士报》称,这座造价约合19.8亿元人民币的大桥的开通已被无限期推迟。

历史沿革

1909年5月,丹东鸭绿江第一座桥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的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

1937年4月,丹东鸭绿江大桥第二座桥始建,1943年启用,距第一座桥上游不足百米。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始建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

1939年7月31日,集安鸭绿江大桥竣工,当年9月1日通车。

1950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最先秘密入朝。一军、十六军等42万志愿军从集安口岸入朝作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9年,中朝两国在鸭绿江上建设的鸭绿江公路大桥在2008年推进顺利,主体外观工程进度达到66%。

2010年2月,因始建于1937年的既有丹东鸭绿江大桥二桥作为辽宁省与朝鲜平安北道唯一的陆路通道,只能容载20吨以下规模的货车通行,且只能单向通车。中朝两国政府确定在原桥下游10公里处新建一座鸭绿江公路大桥。

2010年5月15日,新的鸭绿江大桥项目开始规划与洽谈,新桥位于丹东市新城区。丹东是国家确定的新的出海通道。丹东要构建物流集散、出口加工、国际商贸旅游三大基地和国际贸易、科技、投资、旅游四大平台。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对朝贸易。横跨鸭绿江两岸,为连接中朝两国的重要桥梁,是丹东与朝鲜之间新的交通要道,也是未来鸭绿江江面之上的一大景观点。大桥采用斜拉索形式,体现现代主义的设计精髓。大桥长3.026公里,按照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总投资22.2亿元人民币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超表示,中朝两国建设新的跨江大桥,对于密切两国人员交流、推动经贸合作意义重大。

2010年9月6日,辽宁省交通厅厅长张铁民在沈阳表示,将高标准、高质量地加快鸭绿江公路大桥建设,确保实现主塔封顶、主桥合龙。2010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通车。

2011年3月,横跨鸭绿江连接中国和朝鲜的新桥的奠基开工仪式在中国丹东举行,据当地媒体报道。按照计划,桥梁建设三年竣工,价值18亿人民币。中方全部负责建设资金来源。现存的“中朝友谊桥”早已破旧,甚至都不值得维修。丹东就占了中朝边贸贸易额的70%。

2010年2月,中朝两国政府确定在原桥下游10公里处新建一座鸭绿江公路大桥。

2010年12月31日,中朝两国政府因此决定于在鸭绿江大桥下游10公里处动工修建新鸭绿江大桥,按双向四车道标准投入施工。丹东政府在官网上这样描绘新口岸的前景:新鸭绿江大桥口岸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对朝经济贸易口岸区,承载80%的中朝贸易量,从而缓解老城区中朝友谊大桥的运输压力。

2013年1月,中朝两国在鸭绿江上建设的鸭绿江公路大桥在2013年推进顺利,主体外观工程进度达到66%。

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总投资22.2亿元人民币,大桥长3.026公里,按照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

2014年8月15日,新鸭绿江大桥口岸商贸物流区国门大厦和旅检大楼封顶,整个口岸区会在10月30日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未知数。英国《泰晤士报》称,这座造价约合19.8亿元人民币的大桥的开通已被无限期推迟。

2014年10月,连接中国和朝鲜、横跨鸭绿江的新建越境大桥于2014年10月底竣工。由于两国关系变冷,加之朝鲜境内尚未修建连接桥梁的道路,因此该大桥何时正式开通尚未可知。

2014年10月30日,是原定中朝鸭绿江大桥开通和口岸区投入使用的日子。但丝毫看不出开通使用的迹象。原本应该与中国承建的主桥同步完工的朝鲜方面引桥仍是一片黄色的田地,在现场没有看到朝方任何动工迹象,甚至连地基都没有开挖。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百县的奋斗与初心!鸭绿江边集安美如画

北方江南 在这座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边境风光于一体的 旅游 城市,步步皆景,四季皆宜。

近年来,集安创新提出“全域发展 旅游 、全民参与 旅游 ”的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了产业因全域 旅游 更兴旺、城乡因全域 旅游 更美丽、百姓因全域 旅游 更富裕的发展格局。

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水清澈而平静地流淌着,横亘在江上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默默伫立,见证着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赴朝参战。同年10月起,这座铁路大桥开始承担志愿军及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美军将大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派飞机对大桥实施轰炸,但始终未能得逞。当时,集安市是只有14万人口的县城,倾全城之力支援战场,既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战斗英雄,也产生了数不清的平民英雄。他们修铁路、运物资、抬伤员、缝衣物、做干粮……使这里成为“铁血大动脉”和稳固大后方。

如今,这座幅员面积3341平方公里、总人口23.6万人的边境城市,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示范县。

无处不是景,无时不为景

集安市 旅游 资源丰富,有121种景观基本类型,是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边境风光于一体的 旅游 城市。近年来,集安市将发展全域 旅游 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的总引擎,围绕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和东北亚国际生态文化 旅游 目的地,创新提出“全域发展 旅游 、全民参与 旅游 ”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全域 旅游 示范区创建工作,基本形成了产业因全域 旅游 更兴旺、城乡因全域 旅游 更美丽、百姓因全域 旅游 更富裕的发展格局。

集安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改革为突破,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一切围绕 旅游 转、一切服务 旅游 干的全域 旅游 格局;以景区理念规划布局、以景点标准建设城乡,真正使集安无处不是景,无时不为景,逐步实现从“景区景点”向“全域 旅游 ”的跨越;充分发挥 旅游 业的拉动力、融合力,以及催化、集成作用,使 旅游 与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以 旅游 基础项目建设为带动,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让全程化、精细化、法治化服务为集安全域 旅游 保驾护航。

如今,走进集安市,如同走进了一幅画中。美,是集安市最大的特点。但集安市之美,绝不流于表面。

集安市因为生态环境好,早有“北方江南”的美称,县域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特产业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扩大了特产业的辐射范围,为 旅游 等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2015年,集安市特产业集体升级,形成了以人参为主、带动葡萄酒和其他特产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此时的二参场因为果园发展得好,已经远近闻名。2017年,集安市实行全域 旅游 发展战略,将特产资源向 旅游 集聚,二参场借势成立了凉水朝鲜族乡 旅游 发展公司,将农特果业资源及朝鲜族民俗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餐饮等服务,形成了以赏花游、水果采摘游、乡村民俗游、休闲生态游为主基调的 旅游 体验区。

走进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山上水果飘香,山下民居古朴,游人在此尽享大自然的旖旎风光。距离钱湾村约20公里,就是远近驰名的4A级 旅游 景区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

探访“北方江南”集安,山有秀美,江有风情;城有古韵,民有民风。一路走来,好太王碑、丸都山城、国门大桥、抗美援朝第一渡……新老景区星罗棋布,奇山异水应接不暇。

去年“十一”假期,钱湾村如诗如画的乡村民宿引得游人络绎不绝。在一处新式民宿前,老板娘孙继春说起自家小院的故事。“2017年,我们夫妻俩离开北京回乡创业,买下钱湾村一处民房,改造成眼前这个古朴、中式、藏于山水间的民宿。一到节假日,客房天天满员。现在借着山上的果树,村里还发展了采摘游,来的人更多了。”孙继春说,如今沾着 旅游 的光,村里几十户村民将自家民居发展成民宿,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来到集安市二参场风情天梨山庄,春赏花、秋摘果打响了二参场的知名度。二参场原职工杨波介绍说,自从发展 旅游 ,自家的20亩果园仅一个采摘节就能挣5万元。“梨都不够摘,我们还为游客提供午餐,接待团餐,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由群山、古城、花海、鸭绿江、美丽乡村等缤纷 旅游 元素构成的多彩集安,如今步步皆景,四季皆宜。全域 旅游 驶入发展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 旅游 饭”。

“国参故里”“山葡萄之乡”,

特产业组团出圈儿

集安市地处长白山南麓,气候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饶。近年来,集安市通过发展特产业,不仅让当地农民赚得盆满钵满,也让特产业遍地开花,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集安市根据各个镇村的实际情况,打造了一批特产业专业镇、专业村。地沟村的白桃、清河镇的人参、高台村的五味子、青石镇的山葡萄,一个个特产业品牌组团打响,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当地调整种植结构,靠优势资源促农民增收。优先发展有优势、基础好、前景广阔的特产业,重点建设以人参、五味子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基地,以山葡萄、蓝莓、草莓、白桃为代表的特色果业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棚膜蔬菜等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人参产业按照非林地参、林地参(采筏迹地种植)、林下参三种栽培模式有序发展。非林地栽参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明显,带动3.98万人就业,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葡萄产业要逐步压缩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北冰红为代表的优良品种。预计全市5000亩冰葡萄可使农民年增收500万元。蓝莓市场价格稳中看涨,仅地沟村蓝莓一项,就预计比去年增加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

这些年来,集安市借助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从农闲采山货叫卖,到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再到各种特产的精深加工……已将特产业做大、做强、做深、做精,不仅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高句丽文化、朝鲜族风情让集安之美有了更加深远和丰富的内涵。作为优质人参品种“边条参”的唯一产区,集安被称为“国参故里”。鸭江谷、雅罗等大大小小的酒庄,让集安“山葡萄之乡”的美名不断沉淀、酝酿、发酵、升华,为集安 旅游 增加了无限的色彩和动力。

近年来,集安市抓住生态优势,加快特产业和 旅游 业的发展。集安市二参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抓住机遇,通过栽种果树,使秃山重现绿色生机,走出了生存绝境。二参场南北四条沟,一共栽种了12万株果树,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前来订购水果的客商络绎不绝。

“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个个村庄实现华丽蝶变,一个个产业迎来发展春天。目前,集安市人参留存面积16.7万亩,非林地人参发展到1.62万亩,林下参稳定在15万亩。全市人参种植户6000户。全市山葡萄栽培面积2.1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成为中国山葡萄最重要的产区。冰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鸭绿江河谷”的品牌声名远播,集安出产的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

今年3月,吉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作为唯一村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这是对集安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肯定。近年来,集安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吉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名。未来的集安,将向着“经济活力美、发展潜力美、生态自然美、城乡建设美、群众生活美、 社会 和谐美”目标努力,全面建设“中国最美边境城市”。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7月上旬刊

沿鸭绿江而行,从雨中到雾中

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矗立在迷雾之中。 (黎瑾/图)

飞机开始下降,我正想着透过舷窗不知能否俯瞰云海之下的鸭绿江,却听见广播提示“请关闭遮光板”。机舱里的光线很快暗淡了,我在昏沉沉的灯光中等待着。待飞机降落在丹东浪头机场,我才发现天空阴云密布、雨水凄迷,即便开着遮光板,我也未必能望见大江两岸。

军民合用的浪头机场离中朝边界很近,机场往东即是鸭绿江,往南则是鸭绿江入黄海口。1951年,志愿军的第一架飞机从此起飞,打响了中美第一场空战。战场旧地、边境城镇、远眺朝鲜……疫情期间,来到鸭绿江岸的游客无非怀着这些愿景。

我在此之外,还多了一样好奇:唐代杜佑在《通典》记载的“水色似鸭头”、宋代陆游在《出塞曲》里写的“却回射雁鸭绿江,箭飞雁起连云黑”,到底是怎样的光景。

在雨中开上车,顺着国门大道向东朝鸭绿江驶去。接近大江时,车与架在高处的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的引桥同行,而桥梁最终飞跨大江而去,我们却只能停在江的西岸。

不知是因为疫情还是天气,这片江岸安静无人,鸭绿江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雨水中,水流拍打着岸边的绿草萋萋。水面上高耸的白色斜拉桥是我国最长的跨国大桥,主桥多年前就已竣工,但因为朝鲜一侧的连接引道施工拖延,大桥一直未能开放通车。我的视线跟随空荡荡的桥梁朝远处延伸,慢慢地变得模糊。同样模糊的还有江对岸的树,它们只在雨雾中显出青灰色的轮廓。一只飞鸟从江面掠过,朝着远处的树影飞去,此刻它是少有的能自由来去两岸的生命之一。

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 (黎瑾/图)

江水浩荡奔流入海,而我沿江逆流而上。随着房屋与人逐渐密集,便是来到丹东市了。无法如鸟儿般过江的游人都挤在矗立着界碑的江边远眺对岸,最热闹处当然是那座只剩一半的断桥。这座铁桥本是鸭绿江上第一座桥梁,由日本殖民政府于1911年建成,最特殊之处是采用了罕见的开闭梁结构,以9号圆柱形桥墩为轴可旋转90 ,便于过往船只航行。1950年11月,美国空军将这座桥梁拦腰炸断,原本944.2米长的12孔铁桥仅剩下中方一侧的477米。

如今桥墩处依然可见开闭梁的机械结构,齿轮之上尘埃与锈迹斑驳,开桥时千帆过尽的盛景已无从想象。桥断处的观景台上,人们惊异的目光扫过扭曲的钢筋、弹痕犹存的铁梁、绑着锁链的鱼雷,它们在阴云之下张牙舞爪地伸向细雨轻风。

鸭绿江断桥的断口,钢筋扭曲、弹痕犹存。 (黎瑾/图)

断桥北边就是中朝友谊桥,同样由日本修建,建筑时间比断桥晚,两者不过百米之隔。同样作为连接部队前后方的交通纽带,它也遭到了美军的毁灭性轰炸。在断桥被炸断的那一天,这座桥也严重受损,无法通车。安东(丹东旧名)铁路分局冒着空袭的致命危险,连夜抢修,终于使其在第二天拂晓前恢复交通。1951年4月,这座桥又被炸到铁轨弯曲、桥梁移位。安东铁路分局抢修四个昼夜,搭起临时桥垛、铺上钢轨,供军用列车通行。

如果不是疫情,中朝友谊桥上每天都有火车载着猎奇的游客奔向神秘的邻国,而从对岸驶回丹东的火车里则装着朝鲜选派的务工人员。这座边境小城几乎每家酒店都把能看见鸭绿江作为卖点,老板在向我推销“朝景房”之余,也会热情地告诉我哪几家餐厅能看见美丽的朝鲜姑娘上演的歌舞。

左侧是鸭绿江断桥,右侧是中朝友谊桥。 (黎瑾/图)

但那天我只想再看一座桥而已,一座“看不见的桥”。在断桥以北约5公里处,水流中藏着一条过江的秘密通道:志愿军在水中打上木桩搭成浮桥,连接对岸朝鲜的楸桑岛,桥在涨潮时没入水中,退潮时露出水面,除大批部队从此过江,物资也多由此桥进入朝鲜前线。

鸭绿江上,抗美援朝使用过的大桥在丹东有4座,分别是鸭绿江断桥、中朝友谊桥、河口断桥(清城桥)、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此外,抗美援朝还使用过3座不在丹东的桥,分别是集安鸭绿江大桥、临江鸭绿江大桥、长惠大桥。至于浮桥,当年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无法确定有多少……

志愿军光是1951年4月就建了两座浮桥,除连接楸桑岛的这座浮桥外,另一座铁路浮桥位于市区东部的沙河入江口,因处于主航道,战后被拆除。赴朝作战的第一座浮桥则建于1950年9月,位于宽甸县的上河口村下游一公里处,每日都要进行拆建,以保证其隐秘性:桥梁在黄昏后两三小时架起,由工兵引导部队秘密过江,然后在黎明前1小时拆除。至于常见的“跨过鸭绿江”的 历史 照片,拍摄于马市村的浮桥,这是志愿军徒步从公路便桥入朝参战的唯一一处过江地点。战后,马市村浮桥被洪水冲毁。如今,寻桥而来的人能找到的浮桥痕迹仅余与楸桑岛相连的这座了。

可惜雨水让江面上涨,我没有办法看见它,只能从水流的变化中推测浮桥遗存的部分桥墩位于何处。这段江面比丹东市区窄了许多,对岸葱绿的田野与树木显得十分接近。战争的痕迹被时间与水流淹没,唯有 历史 的记忆还如烟雨迷蒙,萦绕在鸭绿江上。

浮桥的所在,桥墩位于水流之下。 (黎瑾/图)

出丹东往北的道路贴着江岸而行,一些路段还支起了铁丝网将道路与江面隔开,不断提醒我鸭绿江是两国界河。雨水将草木冲刷得益发青翠,两岸都是清爽悦目的绿意,葱郁之色随平坦的地势铺展开来,直到鸭绿江与支流叆河的交汇处,一座山峰突起,遥遥望见山顶树丛掩映着敌楼,便是到了虎山长城。

早在辽代,鸭绿江两岸便有女真人居住,他们是迁徙至此的黑水靺鞨人的后裔。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南侵宋朝。陆游所作的《出塞曲》有“长戈逐虎祁连北”“却回射雁鸭绿江”之句,祁连山、鸭绿江彼时都是宋金对峙之边地,诗句所写的即是抗金将士驰骋、射猎的战斗生活。

而后蒙古人摧毁了金朝,明朝又推翻了元朝。江山易主、朝代更替,唯有江水长流不息。明成化五年,鸭绿江畔建虎山长城,这是明长城的最东端。明朝在辽东建长城的最初目的是防范北元复辟,但随着建州女真的兴起,对明朝与朝鲜都造成了威胁,这片土地的抵御目标又变成了女真人。

雨几乎要停了,我登上门楼,沿长城朝高处走去。夏日的雨滋养了丰茂的草树,一条青灰色的石砌城墙伏在葱翠绿树之间,若不仔细看几乎辨别不出。长城顺着山脊朝高处延展,藤蔓爬满了城墙,如绿绒毯覆在石头上,让这段并不老旧的长城显出些许沧桑。

虎山长城,城墙隐没在绿树丛中。 (黎瑾/图)

明朝晚期,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控制了辽东。历经萨尔浒之战与松锦之战后,遭到破坏的虎山长城与其他辽东长城一样,失去了军事防守意义,从此荒弃。清朝入主中原后,将东北这片“肇兴之所”划为禁区,荒废的部分明辽东长城**上柳枝,改造为“柳条边”,作为禁区的标志。时过境迁,许多人以为山海关是明长城的起点,辽东长城被遗忘多年。如今,我脚下的城墙是20世纪末在遗址基础上修复重建的,景区骄傲地在入口处写着: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丹东一家餐厅的员工这天正在长城团建,十几个人有一大半都说虽是自幼便知道虎山长城,却是第一次来爬。长城下面的“一步跨”他们倒是都去过,那里江水极窄,仿佛一步就能从中国东北的农村迈进朝鲜的农田。然而疫情让“一步跨”关闭了,所有人都只能爬到长城顶上才能看见邻国。

领头的人手里拎着个音箱,《松花江上》《鲁冰花》等老歌激昂的旋律催促着人们朝着一个又一个更高处的敌楼前进。通往山顶敌楼有一段极为狭窄、陡峭的阶梯,人被紧紧地挤在山石之间,仰头看着一线阴沉沉的天空,手脚并用地往上攀爬。等气喘吁吁到了顶,才发现还有更长一段宽阔却依然陡峭的楼梯在上面等着。音响唱得更大声了,员工们彼此打气,我也跟着他们的脚步一鼓作气地登上了虎山最高处,爬上了敌楼眺望。

从虎山顶的敌楼眺望鸭绿江南去。 (黎瑾/图)

虎山再起烽烟、重燃战火是清末。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与朝鲜隔江相望的虎山成为重要战场之一。清军沿鸭绿江布防,将领登临虎山实地查看,千余士兵据山防守;日军则在对岸的朝鲜义州扎寨。1894年10月24日,双方隔江展开炮战,日军在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将清军的防线打开缺口。但这是一次声东击西的进攻,日军意在迷惑清军,以便暗中筹备架桥材料。虎山一线的江面由于泥沙冲积形成沙洲,水流较浅。当天夜里,日军在虎山下的江流架起了两座浮桥,清军竟然没有发现。25日清晨,日军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日军占领虎山,将司令部转移至此。26日,日军进一步占领了鸭绿江下游的九连城和安东县。

“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啊……”抗日时期的老歌曲调飞扬,虽然不是松花江,但鸭绿江亦是山青水碧,江心岛与对岸都是平坦的农田,整齐的村屋矗立其间,茂盛的大树点缀着田野风光。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江水与阴云在天边相连。丹东人自是看惯了朝鲜风景,很快带着歌声去避雨了。山野重归寂静,只留下我还在风雨飘摇中回想着长城往事。

从虎山顶的敌楼俯瞰江心岛与对岸。 (黎瑾/图)

我没注意雨后的雾是何时腾起的,只是一路往北,逐渐就看不清碧色的江面了,薄薄的雾如云似烟笼在绿树间、罩在江水上。等我把车停下来时,白雾已经茫茫一片。

“哇,仙境!”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喊出了我心中的感叹,我回头一看,女子对我笑了笑,朝身后招呼道,“太美了,快来拍照。”一辆刚停下的面包车陆续下来五六个人,都站在了江边,对着雾气啧啧称赞。

原本我是打算去北边找另一座断桥的,连接中朝的桥梁都曾遭到美军的猛烈轰炸,宽甸县的河口村也留下一座炸断的公路桥。这是鸭绿江上跨越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桥,原名清城桥,志愿军第一批过江的部队就是从此经过的。然而“仙境”让我忘记了桥梁。沿着江岸,雾气越积越厚、越升越高,将对岸异国的岛屿和山峦都笼上一层灰白的纱。雨后的天空澄澈,远山平缓起伏,稀疏的村屋如飘在云上,雾水倒映着草树的翠色,让鸭绿江终于名副其实地“水色似鸭头”。

雾气从江面腾起,倒映着绿树葱葱。 (黎瑾/图)

写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牌子矗立在通往河口的道路中央,河口村遍植桃树,阳春时节,灼灼桃花抱着秀丽的村庄、映着明净的江水,恰如歌中所唱。可夏季花早已谢了,我周围尽是雨后洁净的绿色,大片的云淡淡地浮在空中,与宽阔江面的雾气连为一片,渔业养殖的网箱漂在水中,远处的密林与山岭晕染成模模糊糊的一片水墨色。

有网箱必得有渔民。车穿过满是农家乐的桃花岛时,我果然看见了江心的一叶孤舟。船上只站着一个渔夫,在弥漫的雾中一下下很有节奏地划着,于薄暮时分不知要归向何岸。我安静地跟着船而行,怕一丁点声音都会惊扰了这幅山水画的宁静。

江上数峰青,只是不知渔夫来自哪一岸。 (黎瑾/图)

但车还是比逆水行舟快许多,渔舟缓缓消失在车后的雾气之中,前方江上矗立的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闯入我的视野。这座桥也是日本殖民者所修,目的是为上游的水丰水电站运送工程材料,但建成后并未使用。桥派上用场还是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军区将凤城至宽甸的铁路延长修至上河口,而后上河口火车站通过这座铁路桥与朝鲜清水站相接,成为运送志愿军与物资的另一条重要通道。

毫无疑问,这座桥也遭遇了美军炮火的密集轰炸,桥身受损严重,停战后再未开通使用。但傍晚愈发浓郁的雾气遮掩了这些战争的痕迹,也遮掩了插入水中的桥墩与对岸的建筑(如果有的话),我极目远眺,唯见远山如黛,桥梁似漂浮在遥远的空中,连接两岸云山茫茫。

路过桥头的国门与界碑、跨过铁轨,我把车停在了凤上线铁路七十四千米的隧道口。曾经每昼夜从这里运往朝鲜的军列有二十多列,志愿军战士的雕塑还凝望着朝鲜的方向举步前进。而在离开丹东后,对岸终于显出一点工业化的痕迹,江边似乎是座厂房,高耸的烟囱冲破雾气,笔直地插在山间。此刻,才意识到我已经走到了河口的边缘,原计划寻找的那座断桥已经被错过了。打开地图,发现断桥的地标位于桃花岛的边缘——就在我看着江水被船桨划开又聚合,想着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时,那座公路桥的遗迹被我忽略在迷雾中了。

在雾中眺望对岸,可见朝鲜的房屋与烟囱。 (黎瑾/图)

我回头朝来路眺望,雾竟已从鸭绿江腾到路面上了。暮色低沉,漫山遍野尽是湿漉漉的雾气,我看不见江面,也看不清车与道路了。仿佛山水画的笔墨骤然一挥,雾也笼罩了我,让我完全地沉浸在鸭绿江的气息之中。

黎瑾

集安鸭绿江图片大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集安鸭绿江大桥简介与历史、集安鸭绿江图片大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